close

『為你千千萬萬遍』

揭開故事的序幕,故事由一只風箏敍述到二個不論身份、地位天差地別的小男孩間的友誼;種族上,一個是普圖什人、一個是哈札拉人;世俗裡,一個是少爺、一個是僕人,謹守主僕之分;親情間,一個渴望父愛及更親密的親子關係、一個擁有父愛及親子間緊密的關係;利用種種強烈的對比與幼年時期的脆弱摧毀身旁至親之人的命運,顯示出故事的核心及刻化出故事主人翁的心歷路程。

生在這個資源豐富、政治及經濟平穏安定國家的我們,很難想像兒童有可能面臨無法飽足三餐、就學…等問題;但在現實世界中這樣的問題卻真真切切的存在著,因此早在1950年美國就已開始著手成立兒童福利機構,在1967年美國學者卡都辛更出版《兒童福利服務》一書敍述兒童福利相關措施,在歐美國家對兒童已有相當程度重視的同時,相當故事主人翁─阿米爾的童年時代,但在當時的阿富汗有著歧視少數民族的文化習慣,這造成了教育不普及貧富差距略大的社會現象。佔有阿富汗總人口比例較重的普什圖族人屬於遜尼派回教徒,而哈札拉人是什葉派。因為信仰的不同,加上種族及人數的優勢,以致於普什圖人瞧不起哈札拉族人;種種原因使得哈札拉族的孩童不能如一般普什圖族人孩童接受教育,富家子弟接受教育窮人則否,如此一代承襲一代又造就了更大的貧富差距。

這一切令人省思的是兒童福利應該是平等的建立在每位孩童身上,不問種族及社會地位 ;且最基本保障的範圍應該是生活穏定及接受教育的權利;不論兒童福利措施作的如何完善,影嚮兒童最深遠的還是由親職關係所發展出來結果,父母親本身在孩子發展過程中佔了很大的比重,家庭環境和父母行為對兒童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很大的;歧視,讓愛產生隔閡,扭曲了愛,扼殺了愛。讓愛與被愛都能得到幸福,才能不斷追求與提倡平等和尊重、體諒別人,坦然表達的愛,才能使所有人了解愛的真諦與可貴之處;如同故事的最後又回到了一只風箏,開啟了阿米爾及索博拉間跨世代情誼有進一步發展的新希望。

追風箏的孩子 卡勒德‧胡賽尼/著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an J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